又过了几天,冷静下来的我重新找到了之前的人设——“他喜欢吃巧克力,而且只喜欢吃XX街XX店里进的XX牌巧克力。”
我想了想,在后面添上了这样的一段:XX街XX店靠近**局,当他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警员时,经常和一个同样爱吃巧克力同事下班时候去店里买巧克力。他无所谓牌子,可是对方很喜欢XX牌巧克力。他后来觉得穿着**的服装进去买巧克力,有点丢脸,于是每次都由那个的同事代劳。后来,那个同事在缉毒行动中殉职了。再后来,他成了掌管整个城市地下贩毒行业的老大。
基友看过之后,说,这个还不错。
不过,虽然我没有砸显示器,掰键盘,却真的删掉了二十万字的草稿,因此改起来就变得有些费劲。我嫌麻烦就没去再写它。
嘛,废话说的多了点。我说这件事是想指出,一个人物身上的矛盾是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这样让读者觉得他是个真实的人物。
如果黑道毒枭没有什么明显的道理就喜欢吃巧克力,读者只会觉得怪异、滑稽。而如果这种貌似怪异的现象能够和其余的矛盾,例如人物的过去经历,内在动机互相联系,就会让人物显得复杂而真实。
人物的所有矛盾都能归纳一致,联系到一起,才能让读者觉得,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很多细心的读者发现,小说主角或者重要人物身上的怪癖总会有解释。解释其实就是一种联系,是作者为了保证人物一致性的一种技巧。
《灼眼的夏娜》里,夏娜喜欢吃菠萝面包,其中的缘由就在天道宫外传中揭晓。
还有“爱上仇人儿子/女儿”这种被写烂的剧情,主角又恨仇人,又爱仇人的女儿,这两者不但联系,而且互相矛盾。
当读者看到主角举着刀对仇人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知道,这是因为他还爱着另一个人,他还是上一章中抱着女主热情拥吻的那个人,还是上上章中背着受伤的女主在敌阵中浴血拼杀的那个人,还是开头对女主一见钟情的那个人,而不是半途从什么犄角旮旯里乱入重生在主角身上的穿越者。
简单地说,读者认可这个人物的一致性。
作者可以写出无数的矛盾,但必须让所有矛盾都互相联系。
人都是矛盾的。这句话我们体会最深的恐怕是在自己身上。我们时而觉得自己自私冷漠,时而又觉得自己同情心泛滥,时而觉得自己耐心极好,时而觉得自己脾气暴躁。有些人评价自己性格时,经常出现矛盾的表述,甚至干脆说,自己是个具有两面性的人。
尽管我们某些时候会发出“我怎么表现得完全不像自己”的疑问,我们也从来不怀疑自己是否是个真实的人。因为我们的感官,意识从未表现得不一致。
可是某些小说,戏剧中的人物比起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更加复杂,矛盾更多,更尖锐,我们能够认可这个人物的原因何在?
一致性是根本。
作者们精心设计的剧情让主角身上的各种矛盾互相作用,令读者每时每刻都同时观察到角色的多个棱面,从不间断地重申着一致性,于是读者们认可,这确实是颗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