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众生相·杀猪饭
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知音爸爸有个朋友请知音一家去吃杀猪饭。这个朋友和知音的二姨、六姨也相识,所以她们一同前去。
知音早饭只吃了一个鸡蛋,在车上已经饿得头昏脑涨,下了车便想找东西吃,可饭菜还没做好,只有些解不了饿的瓜子。主人家说有米汤,让知音先喝点儿。知音盛了一大碗,一饮而尽。米汤是知音在乡下生活时最爱喝的饮品,比什么饮料都香,但此时喝的米汤已经没有了童年时喝过的那种米香味。
到了中午开饭了,一盘接一盘的肉端上了桌子,有木耳炒肉、酸萝卜炒肉、回锅肉、扣肉等等。其中咸菜炒的回锅肉拌饭最香。半肥半瘦的扣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在知音的家乡,扣肉被叫做烧白。光这几样菜就让知音刨去了两碗饭。接着又上了红薯打底儿的粉蒸肉,宁安人管粉蒸肉叫“臜”(谐音)。家乡流传着一句俗语“大人一碗臜,小娃儿要挨打”。知音爱吃粉蒸肉,赶紧又去盛了一碗饭,吃得太撑了,之后上的酸辣猪肝、猪血旺就无福消受了。
农家菜不上档次,但是下饭最香。知音边吃边和大人们聊天,她问妈妈:“杀猪饭是个什么习俗?为什么家里杀猪要请这么多人吃饭?”来吃这顿杀猪饭的人确实不少,摆了五六桌,大概有二三十人。
妈妈小时候家里是做生意的,对农村的杀猪饭体会不多,答不上知音的问题。
二姨和六姨倒是知道。
二姨说:“我们小时候管杀猪饭叫刨猪汤,每年就盼着这顿杀猪饭可以吃上好的。杀猪的时候,小孩儿们都会去围观,这叫做望嘴。”
六姨也说道:“你别说,那猪还挺通人性。杀猪以前,屠户会去圈里看猪,看看猪健不健康,是胖还是瘦,能不能杀了。屠户走了以后,那猪就像有了什么感应似的,也不吃食了,闷闷不乐地窝在一边儿,肯定是知道自己要被做成菜了!”
“那猪要怎么杀呢?”知音追问道。
六姨凭着记忆,较为详细地和知音说了一番。
“杀猪那天,几个大汉把猪拉了出去,让猪斜卧在杀猪凳上。尾巴处站一个人,猪背处站一个人,猪头处站一个人,一齐把猪按住,然后杀猪匠往猪下喉上割上一刀,血便滋滋往外冒,全流进了掺了盐的冷水桶里。有时杀猪匠还会踹踹猪肚子,让血尽可能流净。下一个步骤便是打气。在猪脚上用顶棍穿个孔,然后把一米长,手指粗的棍从脚上穿至喉咙,然后杀猪匠用气枪——以前是用嘴——对着猪吹气,把猪吹得鼓鼓的,以便褪毛。褪毛时,把猪放进黄桶,黄桶里事先放了开水,然后又灌以冷水将其调至合适的温度。将猪毛刮干净以后,再把它架起来进一步处理干净,然后从背脊骨开始把猪分解。最后,杀猪匠还会把猪尾巴收走,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就是这么个规矩吧。”
知音听着觉得非常神奇,猪竟然还可以用嘴吹鼓,那得多大的肺活量!
“杀猪这个过程不是很血腥吗?你们小时候不怕吗?”知音问。
“刚开始有些害怕,看多了就习以为常了!”六姨说。
“感觉还是挺残忍的。”同席的阿姨说。
“是残忍,但还不是照吃。好不容易有肉吃,谁还顾得上残忍。”六姨说。
“吃的时候不觉得残忍,但我也不敢看杀猪的场面。”知音说。
“弱肉强食,如果不是人做主宰,是猪羊牛做主宰,怕是人也会被吃!”知音妈妈说。
“据说人肉吃起来会上瘾,这是真实的事。”二姨说道,“过去不是有易子而食的说法吗?过去那些年闹饥荒,实在没得吃的了,有些人就会把刚出生的婴儿弄来吃,那小孩儿的手脚多嫩呀。也不知道是人肉有毒还是怎么回事,吃了一回就会想第二回,有些人就去挖别人的尸体吃。”
知音听着二姨讲述的这些骇人听闻的吃人事件,打了个寒颤。同类相食的事情在动物界不罕见。人在饿极的时候,也不比动物高尚到哪里去!
午饭结束了,众人去外面的柴火堆旁烤火。一边烤火一边吃主人家自己种的柚子,有平柚和尖柚两种。平柚味酸,尖柚味麻。吃了一些后,知音见爸爸也吃完饭出来烤火,便问爸爸对杀猪饭有什么体会。
“我是太有体会啦!先给你讲两个故事。一个是你表爷爷小时候的故事。那个年代,小孩儿没啥玩具可玩儿,就盼着杀猪时能玩儿上一个猪尿包。猪尿包就像气球一样,可以吹。有一次杀猪,你表爷爷的爸爸不小心把那个猪尿包给戳破了,你表爷爷那个哭天煞地哟!第二个故事是我们那个生产队的,当时穷呀,好几年都杀不起猪。有一年终于杀了一口猪,当猪油被熬出来以后,那个杀猪匠抱着那么大一碗油一饮而尽!”
“啧啧,那不腻死呀?喝得下去呀?”知音妈妈问。
“好多年吃不到肉,心里发慌呀!那个年代,有人在田里看见一头死了的猪,都发臭了,还赶紧煮起来吃!所以呀——”知音爸爸用食指指着知音说,“你现在是过得多幸福!我们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杀猪饭。有人杀猪,就代表着要过年了,能吃上好的了!小孩儿嘛,就有猪尿包可以耍了!杀了猪,会请左邻右舍一起吃,这代表有福同享。没吃完的肉,就腌制起来做成香肠、腊肉。那时候过年才能吃顿肉,现在天天像过年!”
“说起来那么造孽,我小时候家里做生意,我妈卖药卖糖,我爸做裁缝,生意好得不得了!我妈去食品站赶场就会割些猪肉回来吃。”知音妈妈说。
“我怎么觉得你和爸爸活在不同时代呢?你们年龄只差一岁呀!”
“哼,你妈家里好有钱哟!你外婆是万元户,你妈是万元户的女儿!你外公一直觉得你妈是下嫁给我了!哈哈哈!”爸爸半开玩笑地说出了这番话,可知音却觉得爸爸的语气里充斥着讽刺,似乎看不起外婆家有钱似的!说起自己小时候吃不起饭的事,倒是有些“骄傲”。知音不懂。
这时候主人家过来恭维道:“哎哟,嫂子好年轻哟!老俞,嫂子比你看起来年轻多了哟!”
“你这么说起,我怕是更自卑了哟!刚刚还说我高攀了你们嫂子,你又这么说,我怕是以后都不敢和她一起出门了!”
“你怕是觉得我带不出去哟!”知音妈妈也半开玩笑地说道。
知音明白妈妈话里有话。
杀猪饭意味着要过年了,是的,年来了!
06 众生相·过年
年三十儿,亲人们欢聚一堂。三娘做年夜饭,奶奶、爸爸、三叔打麻将,妈妈临到饭点才来,知音看着书,小博玩儿了一整天手机。六点半,年夜饭陆陆续续端上桌了。
按照习俗,吃年夜饭以前要先“请老人”,就是请那些去世的祖先们吃饭。爸爸和奶奶把每个碗里盛了半碗饭,嘴里念念有词:“各位老人,团年了哟,快来吃饭哟!”请完老人后,把碗里的饭倒回电饭煲里,然后重新给大家盛出来。除了还在厨房里忙活的三娘外,大家都围成了一桌,桌子有点小,三娘来时,已经没位置了。
“你来坐吧,我站着吃,站着还好夹菜些。”知音妈妈说。
三娘忙说:“没事儿,嫂子,你坐吧,我站着吃。”
重庆没有女人不能上桌吃饭的封建规矩,但面临这种情况,只有女人会主动愿意站着吃。
“来,我们挤到点坐。”爸爸说,“音音,你去拿个独凳。”
知音把带靠背的椅子换成了独凳,再挤一挤,大家都能坐得下了。
饭桌上的菜很丰盛,炸酥肉、回锅肉、炖鸡、酸辣鱼、浙江特产鸭舌以及一些素菜。这一大桌菜,全是三娘一个人的功劳。
饭吃了一半,奶奶突然想起来还没拍照,赶紧让知音拍两张发到家族群里。
拍照时,妈妈刻意躲着镜头。知音明白妈妈的意思,没有拍妈妈的正脸。
拍完照,大家边吃边聊天。
“弟妹儿这个鱼做得好!”爸爸夸赞道。
“一般一般,味道可能咸了点。”三娘谦虚道。
“恰恰儿好,平时都是你做饭吧,厨艺是越来越好了。”
“我倒是想做!有回我和她一起做菜让大家尝,结果每个人都说她做得比我好,气得我干脆不做了!”三叔说起来,还有点愤愤不平。
“你那是不想做!你要想做,我天天给你机会。”三娘毫不客气地拆了台。
“老二刚结婚那阵儿,他和他媳妇两个人抢着做饭。”奶奶边说边笑,“结果老二硬是没抢赢。”
“所以他吃了二十多年的灰面(面食)。”爸爸这话逗得大家都笑了,“这个关系到以后是吃南方菜还是北方菜。”
知音吃饱了就下席了,席桌上,大家继续摆龙门阵。爸爸又开始忆苦思甜,说小时候有一回饿得不行,奶奶没在家,爷爷从来不管孩子,他快饿昏了却只找到一颗水果糖吃。奶奶也说起知音在乡下和她一起生活的事,说知音犯了错,认错投降是最快的。妈妈听着不舒服,故意岔开了话题。
这些听得起茧的老段子,知音不感兴趣,坐在沙发上继续看书。
“你在看什么书?”三叔吃完了饭,坐沙发上休息。
“《第二性》,法国女权主义者波伏娃的书。”知音把封面给三叔看。
三叔笑道:“你一天好好读书哟,还搞什么女权主义。”
知音不悦,严肃地问:“你知道女权主义是什么意思吗?”
“什么意思嘛?”
“男女平等呀!”知音刚想继续说下去,三娘便来催三叔洗碗了。
三娘做了一天饭,累得腰都直不起了。
“等会儿就去了,忙什么嘛。”三叔回道。
“没事,我去洗吧!”妈妈说道,她拿出自己带来的围裙围上了。妈妈不喜欢来奶奶家,也不喜欢和奶奶说话,更不会像三娘那样勤勤恳恳地做饭。她总是到饭点才来,吃完饭会负责洗碗,这样爸爸也不能指责她什么。她特意带自己的围裙过来,她有洁癖,嫌奶奶的灶台脏。
“你还是看点中国的书噻,这外国的书,看起来好深奥呀!”三叔继续和知音聊天。
“中国的书我也看呀,前段时间还重温了《西游记》《红楼梦》的原著呢!我今年一共看了三十几本书。”
“你看你是有多闲!”
“音音爱看书是好事情嘛,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是小博能像音音这样,我们要少操多少心。音音从小就爱学习,小时候还写小说、写诗!哪里像小博,一天只知道玩儿手机!”三娘为知音说话,她是由衷的。
说着话,不一会儿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始了。
小时候,看春晚是知音最期待的事儿。因为这是一年中家里最热闹的一天。只有在这一天,知音一家才会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平时,要么爸爸不在家,要么各玩儿各的。但是,除夕这天,大家会心照不宣地坐在电视机前,吃着零食,烤着火,热热闹闹地看春晚迎新年。十点多钟的时候,妈妈会去煮鸡蛋和汤圆,庆祝团圆。吃完了,便是要压岁钱的时候。知音给长辈们拜年,衣兜被塞得鼓鼓的。享不尽的天伦之乐。
可是,随着知音年龄的增长,这种快乐再也找不回来了。初二那年的除夕,奶奶和三叔一家没有回来过年。除夕的年夜饭是去二姨婆家吃的。知音期待着吃完年夜饭和父母回家看春晚。她学会了包汤圆,她跟妈妈说,今晚的汤圆由她来做。她第一次为父母下厨。
吃完年夜饭,她以为可以回家了,可爸爸居然要留下来打牌。知音失望了,这可是一年一度的全家一起看电视的日子呀,她还要亲自给父母煮她早上就包好的汤圆呀!家里唯一的“传统”,怎么可以说变就变了!知音不能理解,她催着父母回家看春晚。大人们不懂她的心思,让她就在二姨婆家看。知音失望地哭了,大人只当孩子不懂事。
知音一个人先回了家。她没有心思看春晚,也没有心思煮汤圆。她躺在床上,哭着睡觉。父母将近12点才回家。妈妈知道她准备了汤圆,把她叫了起来。她煮了,父母吃了。但是她对除夕,对春晚,对一家人一起看电视,再也不期待了。其实父母从来没有在意过除夕一起看春晚的事。
从那以后,春晚的节目就越来越不尽人意,没有小时候那么精彩纷呈了。物质丰富了,年味儿就淡了。此时此刻,尽管全家人都坐在一起,但各自玩儿着手机。微信有抢红包的功能,一眨眼红包就被抢没了,谁又有心思去看春晚?全家人都沉浸在手机世界的乐趣中,除了彼此冷淡了点外,人人都很快乐。
十点钟的时候,妈妈带知音回家了。第二天要去乡下烧纸,不想睡那么晚。知音想起过去,十二点在奶奶家看完春晚,一家三口一起赏着烟花,走在回家的路上。那些场景,一去不复返了。
知音和妈妈两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除夕夜,安静、祥和地过去了。就是有点冷清,可冷清,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07 众生相·乞讨者
新年,老同学们也回宁安了。知音在广场上等同学,广场附近新开了几家饮品店,每一家都门庭若市。广场中心在做刮奖活动,最高奖项为20万元。每一处兑奖口都人头攒动,人们都希望在这个喜气洋洋的节日里,抱个大奖回去。知音凑了个热闹,花了五块钱买了一张券,刮开一看,中了五元。工作人员问她是要五元现金,还是再刮一张。知音选择了再刮一张,这次没有再中。知音笑了笑,好运气只有一次。
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广场上不仅有卖糖葫芦、凉面、清明菜粑粑、小糍粑等各种小吃的,还有卖气球的,卖自制首饰的,给手机贴膜的。人们都想趁着过年大赚一笔。就连乞讨的,也花样百出,各式各样。
有卖唱式乞讨的,一位妇女抱着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女孩,小女孩用稚嫩的声音合着音响唱着《感恩的心》《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她俩已经连续一周在各种热闹场所乞讨了,知音见过她们好多次。小女孩唱累了就换那位妇女唱。她们乞讨的理由是孩子的爸爸得了癌症。街上乞讨的几乎都是类似的理由,让人难辨真假。知音没有给钱,只是见那孩子可怜,买了一个热腾腾的清明菜粑粑递给小女孩。她蹲下轻声对那位抱着孩子坐在垫子上的妇女说:“我给妹妹买了一个粑粑,先吃吧!”妇女毫无感情地道了声谢,小女孩接过粑粑就吃了起来。孩子留着齐刘海,脸圆圆的,模样有几分可爱。见那孩子真的吃了,知音便离开了。
癌症患者躺地式乞讨的,也不在少数。往往是地上躺一个人,旁边跪一两个人,立一个牌子写着患病情况,家庭困难程度,对好心人的祝福等等。这种乞讨方式,知音在大学附近屡见不鲜。知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对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他俩像一对夫妻,但更像一对乞讨搭档,因为有时候会看见老头躺在地上,老太跪地磕头要钱,有时候反之。刚开始还有学生含着眼泪给一些钱,往后大家都识破了两人的伎俩,给钱的人越来越少。
如果说前两种乞讨方式还比较真诚或者说是“专业”,那么像那种“借路费回家”式乞讨就显得太生硬太业余太不能博得同情了。这种乞讨者常出没于车站、火车站附近,他们通常是学生模样。往地上一跪,有的干脆连跪都不跪,就往地上一蹲,用粉笔在地上写几个字“借两块钱买个包子,再借十块钱回家!”就这么两句简明扼要的话!像这种讨钱方式,知音也在广场上看见了。乞讨者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蹲在一个路口,面前只写了四个字“借钱吃饭!”知音心想,这也太不敬业了,都懒得多写几个字。看着那乞讨者的两个黑眼圈,知音猜测恐怕不是要钱回家而是去网吧。知音可真想给他两个包子,看他是真饿还是假饿,但知音没有那么做,她还是宁愿给那个卖唱的小妹妹买一点吃的。
以上的乞讨方式都是最常见的,但今年广场上有一种不常见的乞讨方式。这个人不卖惨,也不说要钱。他穿了一身济公的衣服,拿着一把破扇子,全身都涂成了古铜色,摆了一个造型,一动不动。哪怕站在他身边,也会把他当成一尊雕像。知音路过他身旁,看周围有许多人在围观,知音心想着广场上啥时摆了一尊铜像。她正想着,那铜像竟然动了一下,作了一下揖,知音被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地上写了“好人平安”的字样,字旁有一个投钱的容器。知音这才知道这又是一类乞讨方式。那济公一般不动,有人给他打赏,他就会作揖。有两个淘气的孩子见他一动不动,便去玩儿挂在他身上的葫芦,孩子的家长连忙制止并向他道歉。只见他和蔼地示意孩子可以玩儿。知音见他有意思倒想给几块钱,可是她没有现金。他不像别的几位乞讨者出示了微信二维码。如今,连乞讨都得与时俱进。
乞讨者这么多,知音除了给小女孩买了一个清明菜粑以外,没有再施舍过一分钱。以前的她不是这样的。以前的她只要一见乞讨者必定给钱。
上小学时,一次放学的路上,她看见一个在乞讨的女孩子。女孩子十来岁,头上裹着白布,跪在地上,啜泣着,眼睛红红肿肿的。她要钱的理由是家人生病了。善良的知音见了很是同情,可她身无分文。她想起卧室梳妆台下的柜子里有一笔属于她自己的存款,是平时省下的。她对女孩子说:“小姐姐,你在这里等等我,我回去拿钱。”说这话时,她还有些紧张,脸都涨红了。女孩子并没有什么回应。知音没有在意,马不停蹄地跑回去拿钱,生怕送不到女孩子的手里。知音气喘吁吁地从柜子里找出了钱,一共二十块。她拿了十块钱飞奔而去,她把钱递到女孩子的手里,女孩子轻轻道了声谢。每天一元零花钱的知音也不知要攒多久才攒得出十块钱。她毫不犹豫地给了陌生的女孩子。知音很开心,很骄傲,她觉得自己做了好事。
妈妈多次告诉她,不要把钱给路边的乞讨者,他们有的是骗子,可是知音觉得他们是真的有困难。有一次,知音把买早饭的两块钱给了路边的乞讨者,妈妈笑她傻,宁愿自己不吃饭都要捐给别人。可知音心里开心呀!
随着知音年龄越来越大,她也发现了乞讨者们并不都是可怜人。六年级时,她在广场看见一个中年男人跪地乞讨,理由是钱被偷了,讨钱回家。那人好手好脚,并不需要依靠乞讨。她试探性地问那个男人为什么不去找份工作。那男人嗫嚅地说了些牵强附会的理由。知音觉得不太对竟,她给了两个可行的建议,找一个饭店打工挣路费,或者打个电话让家里人想法儿送钱。这两个办法怎么着都比跪地要钱好。那男人支吾了一会儿,知音觉得更加不值得相信。
后来,她见过许多乞讨者,也听过许多揭露乞讨骗局的事,那个见人乞讨就给钱的知音再也不会回来了。她不想用善良去养活那些“懒惰者”“欺骗者”!她更愿把钱给值得帮助的人。
高三暑假的某个夜晚,她看见街头有人唱歌,歌者是个和她年龄相仿的男生。他拿着吉他自弹自唱,吉他的盒子摆在地上,里面装着路人打赏的钱。男生和一般乞讨者不太一样,他没有指明要钱,只是认真地唱歌,并且唱得很不错。知音认为他不是乞讨者而是一位卖唱的歌手。她给了钱,听了一会儿便走了。第二次遇到这位歌手时,他已经唱完收拾行头了。知音没有听见他唱,但是也给了钱。男生有些惊讶,道了声谢。知音问他是不是学音乐的,他说不是。知音主动和他加了qq号。通过qq号她了解到,那个男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他想上音乐学院却上不起。他读了别的专业,为了攒学费,背着吉他在好多城市里卖唱。他知道知音考上了音乐学院以后,他给知音听了他自己写的歌。歌曲虽不是知音喜欢的风格,但是知音很欣赏这种靠自己挣钱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对音乐的热忱。尽管她和男生的交流没有持续下去,但是给他钱是值得的,那种给予不再是施舍。
看着这广场上形形色色的乞讨者,谁真谁假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知音不会再轻易施以钱财,她的善良再也不会那么廉价。
08 众生相·残障者
知音的同学游真来了,她是一个小个子的姑娘,比知音矮了大半头,五官长得也小巧并且缩成一团。知音觉得她像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音和她许久未见,见她来了,两人浅浅地拥抱了一下。游真见到知音很开心,嘴里发出混浊的笑声。因为从小失聪的缘故,她说话的声音也不是非常清晰。广场上很吵,知音低头在她耳边放慢语速问她需不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游真提议去乡村基。这个时候也就只有乡村基还能找到座位了。两人坐下后,游真从背包里拿出了两瓶酸奶、一包薯片还有一包瓜子,两人边吃边聊。游真现在就读于重庆的一所师范学校,所读专业是针对失聪学生的,老师会教手语。平时上课,老师会一边讲一边用手语表述。
知音用手语表达了“请坐”“谢谢”“我爱你”“你家在哪儿”。她问游真她做得对吗,游真很惊讶知音竟然会手语。
知音如是说,小学的时候,有一个残疾人歌舞团到县城来表演,她随父母一起去观看。当她看见失腿的人跳舞,失聪的人表演杂技,失明的人表演书法时,一种肃然起敬的心情驱使她不断地鼓掌。失聪的演员们表演完后,主持人让观众们把双手举过头顶,四指弯曲竖起大拇指然后朝下动一动。这便是手语中“谢谢”的意思,这是知音学到的第一个手语。那天观看完演出后,知音便对手语产生了兴趣。她回家在电脑上找了一些视频资料学了一些常用手语。
时隔多年,知音忘了许多,但是她没有忘记那些残障表演者带给她的震撼,也没有忘记对残障人应该给予的尊重。所以,当她高中得知游真失聪时,她不仅没有疏远她,还主动和她当同桌。她对游真说话总是很耐心,也愿意听游真说话。
游真生日时,知音送给她一只长得像她的洋娃娃。知音带她去琴房,为她弹奏了一首《甜梦》。知音弹得并不很好,她也不知道带着助听器的游真听到的是怎样的音响,但游真一直微微笑着,像可爱的孩子。游真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知音数学差,她总是耐心地在草稿纸上给知音写出演算过程。高二分科,知音选了文科,游真选了理科。分别时,游真依依不舍。知音走了,她就没有可以倾诉的人了。高二上期,她亲手折了一盒五颜六色的樱花给知音,并附上了信笺:
这是我亲手做给你的樱花,代表我和你纯洁的友情,原谅这迟来的樱花,原谅我的缓慢,原谅我笨笨的。其实我就像一个小朋友,我内心渴望他人的关心、呵护,我的内心很脆弱,不堪一击。好希望,你陪伴在我身边。好希望,你时时关怀我。我真的很感谢你给我留下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给了我精神上无比的安慰。真的,我很开心。我,像那个处在浩海中渺茫的小礁石,无依无靠任凭浪花拍打带来痛楚,谁悲怜呢?音,只有你,我精神的寄托。依偎在你怀里,好温暖。我好怕,好怕伤害,好怕难过,好怕眼泪流出。有你在我身边的那段时光,我好怀念。我把它放在内心深处,时时恋想。
知音一直珍藏着游真所送的这份洁白无瑕的礼物。她问起游真的近况,游真说她的耳朵越来越不好,带上助听器也听得很吃力。她和父母关系也不太好,她觉得父母一直嫌弃她,常常和父母发生矛盾,以至于不想在家里住。知音帮不上什么忙,只能说些话宽慰她。
两人东拉西扯谈了许多,乡村基里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嘈杂。两人的交流也受到了一些阻碍。知音想着新城人少些可以去散散步,两人便去乘公交车。公交车上只有两个空位,知音所坐的位置是“老弱病残”专坐,知音坐上后感到有些不自在。车开了几站,终于上来了几个老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婆婆刚好站在知音身旁,知音赶紧起身把座位让给老婆婆。老婆婆慈祥地向知音道谢。她颤巍巍地走向座位,正要坐下时,一个身体健硕的老头一屁股把位置占了。
顿时,一股怒气涌上心头,知音嚷了句:“我是让给这个婆婆的!”
那老头毫不客气地回道:“这个座位你买了吗?我还不是七八十岁的老头,我凭什么不能坐?”
知音正想理论,老婆婆拉着知音劝道:“没事的,小姑娘,谢谢你,你是好人!”
知音见那老头一脸横样,也不想和他发生冲突。老婆婆不停地向知音道谢,并轻声骂了那老头两句。知音见老婆婆有些站不稳,便扶着她。比起这位老婆婆,那老头明显身强力壮。没过几站,知音要下车了,老婆婆对知音说:“好人一生平安”。知音嘱咐老婆婆小心一点。
游真目睹了刚才的一切,她看见知音气得快掉眼泪的样子,轻轻地拍了拍知音的背,安慰了她几句。两人散了一会儿步,知音的心情才平缓下来,但凡那个老头客气一点,知音也不至于气成这样。
人呀,总是奇形怪状的!
09 众生相·婚姻
过年,总少不了亲戚聚会。和往年一样,聚餐定在了宁安老火锅店。亲戚们共围了两桌,男人一桌,女人一桌。男人那桌有知音的爸爸、外公、舅舅、两个舅公和两个姨爹。男人们推杯换盏,把酒言欢。
女人这桌有知音、妈妈、外婆、两个舅婆、三位姨婆和三个姨妈。年龄最小的姨妈也结婚了。她只比大知音8岁,两人关系不错。她是妈妈这边的亲戚里学历和工作最好的。前两年还听她说,女人不能着急结婚,要多享受几年青春,然而此时她的女儿已经半岁了。另外两位姨妈的女儿都上幼儿园了。
女人这桌,那可真是热闹非凡。三位姨妈和几位姨婆们,轮流抱、哄、喂三个小妹妹喝奶或吃饭。小姨婆抱着小孙女儿喂奶粉,抱得久了,胳膊酸了,催着小姨妈赶紧把饭吃完,好去替她。另外两个能跑能跳的小家伙儿,正玩儿得起劲儿。两位姨婆在帮小孙女儿们把菜吹凉,两位姨妈在火锅店里追着小家伙儿,连哄带求地央着小祖宗们吃饭。除了知音和妈妈,这桌上,就没有几个坐着的人。知音望了望男人那一桌,又看看自己这一桌,真是好一顿其乐融融的团圆饭!
知音看着男人那桌,发现少了二姨妈的老公,便问道二姨爹怎么没来。
只听见二姨妈恨恨地说:“哼!谁要他来!一天逼着我管妈老汉儿要钱!他自己从来都没找他爹妈要过钱!凭什么买车只要我这边出钱!”
二姨妈的母亲也附和道:“是呀,不晓得怎么回事!这女婿就想敲丈母娘家里的钱!”
“哼!那天跟他吵到气头上,你们猜他说了句什么!他竟然叫我妈再重新嫁个男人!我老汉儿好生生的,他说的什么混账话!”
知音回想起二姨妈婚前,二姨爹在酒桌上亲口说要爱二姨妈一百年。这才过了几年,也不知爱到哪里去了。
亲戚们又说了些话,忽然听见小姨妈的女儿哭了起来,小姨婆赶紧接过外孙女儿哄了起来。小姨妈苦笑着对知音说:“想起以后,好恼火!”
“谁让你要结婚。”
“没办法呀,女人都要过这一关。”
“我不需要。”
“你现在还是一个人?”
“我还能变成半个人呀?你结婚怎么都不告诉我?”
“婚礼你没来呀?”
“我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结的婚。你说你怀孕时,我都被吓着了!”
有人结婚,就有人离婚。知音的舅舅前年离婚了。舅舅是个浪子,在知音的记忆里,舅舅的存在是零碎的。
知音四五岁时,舅舅在发廊工作,他常常睡到中午起,然后才去上班。他和发廊里一个女人谈恋爱,他把女人带回家。女人对知音很温柔亲切。大人让知音管那个女人叫舅妈。知音不肯叫,知音说她已经有妈妈了,怎么又来一个妈妈。大人们忍俊不禁。那个女人确实没有成为知音的舅妈,因为舅舅后来又带了别的女人回来。
舅舅的女人缘一直不错,尽管舅舅没有正式工作,长得也不帅,但总有女人掏心掏肺地对他。
本章未完,还有一篇就结束。结束了就进入俞白的高能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