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极端,难表其心;模棱两可,了无生趣。”
“唉~今天又到外面来吃饭了。”
捧着饭盒的我又一次回想起了昨天的经历……
在同样的地方,在科学院食堂旁的午休亭下,我做着相同的事……
没有跟同事,更没有跟那些学生一起在食堂里面吃午餐,而是在外面的亭子里自己吃……
不过,我也并不是在哀叹我的这种境遇。毕竟,这地方也算是我选的,而且还不用费心费力地在食堂里找个没人占的座位。
我担心的,是另一件由此而引起的必须要有所准备的事。
昨天,在这里,在我刚吃完午饭正准备享受享受阳光下的美景时,雷兰冷不丁地就突然出现了!他问我为什么在这里吃饭,真是吓了我一跳,差点就把芙宁娜给我买的饭盒给摔了。要是那样的话,虽然感觉道过歉之后芙宁娜就不会生气的,但我还是肯定会心存芥蒂的。虽然要是真发生了,我也肯定不能怪他,毕竟我当时的心思都在美景与饭菜的余韵上,根本就无暇顾及或者说懒得顾及周围的人群,但是这人喜欢从别人身后打招呼的坏毛病,我必须得埋怨两句。
话说回来,因为当时实在是突然,我完全没准备好,就随便找了个没找到座位的理由来搪塞过去。现在想想,感觉还是有些对不住他。虽说“没有座位”也确实是原因之一,我也没有说错,但那也并非是全貌。如果他今天还会细问起来的话,那我可能就要好好措措辞了。
首先,让我来理一理我为什么不在食堂里吃饭呢?
“没找到座位”,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我一般选择就餐的地点是一楼的学生就餐区,虽说我并不是学生,但也没有严格限制每层就餐者的身份,只是名义上而已。而我选择一楼的最大理由是——二楼是自选区,属于自助餐的性质,我不喜欢,所以就在一楼就餐了。因为一楼名义上属于学生区域,所以就算食堂很大、座位很多,也很难保证在学生下课的高峰期内有完全空闲的座位。也因此,我还是会选择好一个错峰的时间,尽量先他们几分钟到食堂,来避免撞车。这样的话,虽说效果不大,但仔细观察的话还是能发现空位的。也就是说,这个“没有位置”的理由其实很容易就会被攻破的。总结一下的话,就是“位置难找”只能算作量的积累,并不能达成质的突破。
然后,要说到质的突破,也就是我转到这亭子底下吃法的契机,应该就是那件事了吧。虽说我感觉这个理由相当不合理,甚至有些矫情……
我之前吃饭的惯例是打饭之后,去同一个饮品窗口下买杯牛奶喝。
为什么是那一家的牛奶?那是因为光顾的人比较少,不怎么需要排队。为什么是牛奶?那是因为还躺在床上的那段时间里,我们都会喝杯牛奶来“干杯~~!!”的。
但是呢,不知是那位阿姨太过热情且记忆力好,还是我每次去都是相似的打扮。去了几次之后,当我走到离窗口还有几步路的时候,她就已经把牛奶准备好并且放在台前了,还……还看着我……
怎么说呢,我确实是感到不自在了,但她也完全没有错,实际上就是我在闹别扭,而且相当地矫情!感觉……就像露景泉旁等着陌生的“好心人”来投喂的鸽子一样。虽然这个比喻并不恰当……。总之,在那之后,我就渐渐地把吃饭地点转移到这里了……希望那个好心的阿姨不要多想。
嗯,好啦,梳理完整个过程之后,我觉得就可以总结了——这一切的原因就可以归结为因店家热情所造成的不自在感而引起的逃避堂食行为。
……怎么说呢……这个理由感觉有点卑鄙啊。明明应该是我自己的心态问题,但最后好像还是强调了别人,像是把锅甩给了其他人。
不……不行、不行,我们只是同事关系,不能这样讲。把这个理由当成故事讲给芙宁娜听,我觉得她会很乐意听的,就像我们平日里所做的那样。但是,雷兰还只是同事,不太好这样说。要不……还是“没找到位置”吧,简单一点。
远处的铃声按时响起,熟悉的音律在此回荡。看来隔壁楼又要开始午休时段了,我也得结束午餐时光了。虽然今天没有想象中的相遇与对话,但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放松吧。
收拾好餐盒,离开了亭子。
“该回去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