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一篇比较像样的文了,今天偶尔进来看见了这篇,忽然有了回复的冲动。
这可能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课余时间涂涂改改出来第一篇成品小说,期待着人们的赞赏,不可否认这孩子的文学天赋,即使是许多成年人,也未必能够将文字运用得这般熟练。至少,在文字的流畅性上,你已经毫无问题了。我是真心的如此认为,也很期待着你的成长。如果你在文学之路上没有因为某种原因被耽搁的话,写出一部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对你来说绝对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不会是目前。
接下来的话可能会让你深受打击,甚至进而对自己产生怀疑,但是请相信,每个大人都曾经有过幼稚的童年,没有人可以一开始就做得很好,要善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诗经里面有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用来形容一个人不断自我修养进步的,我希望你也抱着这样的心态,去接受别人对你作品的批评乃至于无理的挑剔。我很少回复,也很少评价别人的作品,基本上只是潜水看文。所以,无论下面我将你的作品贬得怎样一无是处,也请相信,你身上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闪光点,正是这些闪光让我认为你有值得我认真回复的价值。
很稚嫩的文笔,很宏大的设定,想写的人物很多,想叙述的故事很多,给各人的出场镜头也很平均,每个人都成了一个平面上的剪影,看得出轮廓,却没有立体感。
从设定上看,这个故事的背景架构还是不错的,遗憾的是作者年纪太轻,驾驭文字的功力不足,把一个史诗式故事写成了流水账。
年轻的孩子们常常会感动于辉煌宏大的历史场面,写出一堆“XXX年,历史从此改变了走向”这样的叙述式句子,把小说写成了编年史的更加比比皆是。
但是小说不是历史教科书,不是编年体史料,历史只记录事件,个人很少能够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灵魂则是人物,写小说的过程就是塑造一个/N个人物的过程。尽量避免使用叙述句式来形容人物,而通过描写、对话、动作、内心活动来呈现人物。
例如要写夏树英武善战,少年英姿,在军中威望极高,用一堆胜利的数据来形容是很单薄苍白的,数据从来都无法在人们脑中留下印象,反倒是一场战斗场景,更能完整地在印刻在人们脑海中,因为数据无法提供感知。人是通过看、摸、听、闻等各种感官来认识事物的,描写一个人物如果不能让人从外貌到内心对其有深刻的认识,这个人物的刻画就不能算是成功。
故事人物发展的合理性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我一直觉得夏树的行为有点不可理喻。身为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皇室的直系继承人,先王眼中的皇储,竟然没有一个贵族大臣支持她么?如果大臣们真的这么团结一致,先王早就下台了,改革什么的更加不可能进行,政治不是一个人的游戏。退一步说贵族们只是想要扶植一个傀儡,那么凪的行为也离傀儡差得太远了。再退一步说,夏树是和平主义者,对权力没有野心,那么对国家的责任心呢,对袍泽的情义呢?在还没有受到任何迫害之前,就早早扔下军队和国家,自己跑到外国躲起来,任由凪在国内为所欲为,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夏树,真的是后来那个向静留求助借兵夺回最高权力的夏树么?这样的矛盾形象反差太大,我们却没有看见夏树内心任何的挣扎,借兵复国仿佛那不过是她一个心血来潮的想法。
另外关于货币贬值的问题,货币贬值通常只在发行货币量远远超过了生产总值的情况下发生,其多半是人为的大量发行货币,常见于政府经费严重不足的时候,为了应付庞大的开支,政府通常会采用征税和大量印钞票这两种手段来应付。文中写“政府生产了数目可观的商品,货币却疯狂的贬值”,这种状况是不可能的。如果改成“数目可观的军火武器”,这样就比较说得通了。
著名的科幻作家南希曾经在指导写作课上提到五点年轻作家们常犯的错误:
*太长的设定。故事用一半的篇幅来设置形势和背景。更快地进入情节,然后再补充必须的背景会好得多。许多故事都是在叙事的序列前许久就开始了的。
*太远的距离。视角人物的情节写出来了。但是他的思想,感觉和反应都没有写出来。人物的内心自我会使读者产生兴趣,而且合适地使用还会使读者产生认同感。我总是在作业边上写着:将视角人物拉近点!
*白房间综合征。情节发生在一张空白帆布上 ——我什么都看不见(更不用说闻到,感觉,听见什么了)。至少给我一点感性的细节。有的故事甚至还有白星球综合征:这里应该是个异星世界,但是就跟无名的市郊后院差不多。
*不充分的动机。一个人物做某件事是因为情节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她有什么合理的,令人信服的原因去做。
*结尾太弱。上课时,常听学生们都说:“我不明白结尾发生了什么。”作者回答:“我想写得含糊点,好让读者自己决定发生了什么。”这几乎从来不会成功。我对含糊性是一个忠实的粉丝。但是含糊性应该针对发生的事件的意义,而不是事件本身。在对这个角色花费了一万单词之后,我想知道他是不是死了,活着,发现了武器,离开了火星,还是什么别的。如果小说读起来像是传统的情节性故事,那么这尤其重要。情节需要一个解答。读起来很文学的小说有不一样的写法,通常也短些。